《智人第三本性—自然科学范式下的哲学框架》书籍简介
中文第二版 ISBN: 978—1—7923—3433—7
袁西浩 袁海丹
我们认为下列各个重要项目的被认定有可能在整个哲学史上多为首次。热切希望您能够对我们提出批评。
我们的书籍《智人第三本性—自然科学范式下的哲学框架》是基于霍金关于哲学死了的断言,即哲学之宇宙论已经完全被自然科学家接手;也是基于爱德华·威尔逊关于在生物学、脑科学、人类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上可以产生全新哲学体系的预言;因此我们所谓的哲学仅仅是关于人的哲学;是完全在自然科学范式下构建的关于人的哲学框架:
1、我们构建哲学体系的三大基石全部来自于自然科学的发现和观察:
第一基石,智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越界,越界开始于智人6~7万年前部分突破生态系统的节制,结束于1.2万年前部分突破遗传机制的控制;这是智人演化史上的事实。这是关于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即我们从哪里来?
第二基石,除了生存本性和繁衍本性而外,智人还演化出了第三本性,即大脑性质表现出永不满足的追求、好奇和求知,渴求一切智慧;更多地受二级奖励控制;仅仅根据知觉来解释和假设;……设定高于生存所需的理想范围的社会文化内稳态等等至少10个方面的性质,这些发现来自于著名脑科学家们的科学结论,他们是:Gerald M. Edelman,Michael S. Gazzaniga,Antonio Damasio,Daniel Bor,Patricia Churchland,Vilayanur Ramachandran,David M. Eagleman,Stanislas Dehaene,等等。 人类存在本性是所有心理学的默认前提,这个本性就是智人第三本性。这涉及到另一个哲学的终极问题,即我们是谁?也即康德所谓人是什么?
第三基石,文化云是在公认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机制中产生的,我们认为大约8万年以来这个机制的主要驱动力是智人第三本性,而不是之前两百多万年的文化驱动机制。文化云是我们找到的第三个基石。人类文化自越界开始逐步形成的文化云是自明的事实;
2、智人第三本性哲学框架,是在自然科学范式下建立的哲学概念框架:从智人三大本性和三大基石出发,判断出智人在第三本性的驱动下与文化协同进化从而越界;智人三大本性即生存本性、繁衍本性、第三本性表现为智人的生物性;越界的智人表现为生物性和文化的叠加性,每一个智人个体在其叠加性的作用下表现为具体的叠加态,叠加态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叠加性的人类和文化互动产生文化云现象;文化云的形成机制是盲目机制;叠加性的人类和文化云互动成为历史的推动力并形成历史;人类越界和文化云这两大基石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智人第三本性;
3、智人越界后在第三本性和文化云的互动中逐渐有了在物理定律下任意行为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不断产生的恶,其对生物圈和我们自身物种的负面后果亦日益显现。智人对此业已心知肚明,生存还是毁灭,智人必须自己做出选择,选择生存则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这就是人类一切伦理的依据;
4、尽管越界后人类部分地突破了生态系统和遗传机制的规则,但是人类仍然不能脱离生态系统和遗传机制生存。因此,人类必须理性地制定并遵循一套科学的“伦理规则”以适应越界后的人类社会。康德称其为“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这是从规则派生出或推导出规则。从而,能否从事实推出“应该”,即由“实然”能否推出“应然”,这个众所周知且难以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在伦理学问题上就此被消解了;
5、自由意志命题可能既无科学依据也无哲学意义:既然我们“部分地突破了生态系统和遗传机制的控制”是由于智人叠加性和文化互动在越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的意志是叠加态下的意志,我们逐渐有了在物理定律下任意行为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来自于“自由意志”,因此既不需要解释为自由意志,也不需要假设一个自由意志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据;
6、善恶问题是可以科学定义的:根据第三本性哲学概念框架,可以很清晰地得出结论即善的下限是可以定义的,至善可以作为人类美好的追求;定义善的下限应该分别针对生物圈、智人物种、智人生存本性和繁衍本性、智人第三本性、超级力量、智能圈六个层面;
7、由善恶问题的科学定义,元伦理学层面的定义即可顺利解决;并以此为基础可以顺利进入各个领域的伦理学;这是关于康德提出的另一个重大哲学问题,即我应当做什么?
8、人类越界后生存法则:目标是使从智人个体、智人族群、智人物种、各种超级力量、智能圈一直到生物圈能够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至少应该避免我们智人物种在正常的物种周期内过早灭绝;这是另一个哲学的终极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事关康德所谓我可以希望什么?
9、常见的哲学命题诸如公平和正义、自由和平等、真理、美学、社会达尔文主义谬误等等都能够进入智人第三本性哲学框架进行科学的讨论和追问;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把适合于越界前人类社会的达尔文学说机械地搬到越界后的人类社会,这显然是适用规则谬误,因此是错误的。再例如:美学的本源是我们的三个本性,推动力是第三本性;这是美学的根基。
10、我们人类最为渴求最难以解决的是超越性,或者说是终极关怀问题,根据第三本性哲学框架,如果我们大家都希望生物圈、智能圈、我们自己、我们的族群、我们这个物种和形形色色的超级力量之间能够形成相对稳定而和谐的有机整体,那么追求从个人到生物圈万物和谐这个目标不失为最为现实最为伟大的超越性;这个超越性人人都可以追求,人人都可以做出贡献;这个超越性既有可以实现的一面,又永远处于完善的过程之中,是全人类永无止境的崇高追求和终极关怀。
根据达尔文的学说,我们是动物演化而来,是人科动物智人。那么,无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与其它动物有多大的区别,我们和我们的社会及文化仍然是大自然的产物而不是超自然的产物。既然是大自然的产物,就一定能够在自然科学的范式下找到哲学命题的研究方法。“科学不思考”这类说法是错误的。恰如科学研究业已证明,人类大脑演化以适应生存和繁衍为主,而哲学上的个人思辨路径很容易往错误的方向前进。恰恰相反,科学会引导我们沿着正确路径去思考。正如今天的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科学一样,哲学成为一门科学将会是势所必然。哲学之宇宙论完全被自然科学家接手也恰好符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的主要努力方向。哲学之人论亦符合苏格拉底的哲学旨趣;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根基则始于形式科学和自然科学。西方哲学在为柏拉图哲学进行了两千多年的诠释之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勃发,自孔德以降已近两百年,阵营交错而主义纷繁,至今未见全面融入自然科学范式之下者。
在自然科学范式下研究哲学问题可以使其符合作为科学基础的公理化假设:存在一个客观事实,所有理性的观测者都能共享;这个客观事实是由自然法则(定律)决定的;这些自然法则(定律)能通过系统性的观测和实验而被发现。那么,科学家们和哲学家们在哲学领域中就真理的核心事件必将容易达成一致,这样哲学就一定能够比肩数学和实验科学取得的进步,哲学从此进入“物理世界是有序的和可理解的”。因此可以预料,哲学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如果是这样,那么哲学两千多年来以个人思辨为主的前范式时代即可结束,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种意见或多少种哲学的局面亦将终结。哲学从而首次全面进入自然科学的范式下成为一门科学。这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就能够在此范式下共同进行哲学研究并且容易就哲学的重大问题达成一致。那么哲学的牛顿时代或者说哲学的达尔文时代就将开始。以当今自然科学的进展和全球的治学规模,我们估计完全可能在今后二十年内建成“经典哲学的大厦”,正如1900年开尔文勋爵宣布“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一样。这样,人类方才容易就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一致。至于哲学的“量子时代”会在其后展开。
事关哲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热切希望并将非常感谢您能够对我们提出批评。
Comments